学校首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党建工作 教研教改 信息公开 德润校园 教师发展 家校心桥 平安校园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研教改 > 教育随笔
教师阅读成长共同体 第十一期阅读小结
作者:“书韵飘香”阅读共同体  时间:2024-04-11  来源:教师发展部

  本周我们共读《活在课堂里》的第七辑,总结如下:

  在阅读过程中,书中提到一个普遍存在的观念,即近年来兴起的在线教学效果明显不如线下教学,对此我亦有所感。之所以从古至今学校、课堂常在,从传统的口传心授到现代教学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面对面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师生间更好地沟通,形成教师预设施教、学生生成反馈、教师调整引导的过程,及时有效地指导学生内化知识。而在线教学因为师生间的“天然隔阂”不免使教学变得力不从心,许多当面能较快让学生吸收的知识,在网络上却“像雾像雨又像风",同时,学生的反馈也似乎变得缓慢,甚至无声。对此,作者首先正本清源,通过纠正譬如“把线下教学简单搬到线上教学"等错误认知,厘清了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又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在线自主学习的支持,包括为其提供工具和技术支撑,引导其设定学习目标,提供在线学习策略,鼓励其白我督促等方式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在线学习中来。不仅如此,作者还希望形成“双线融合教学",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这种形式是未来教学的新常态,在内容上要将知识、任务驱动和教学方式相融合,而在方式上要注重备课和教学策略的转换,这些指引于我醍醐灌顶,虽充满挑战,但为了学生,实践必行。

  此外,最让我感慨的,可能是全书中并不瞩目的一处内容,那就是"试错”。从小到大,我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在试错中成长。可当自己走上了三尺讲台,从学生成为师者时,这种身份的转变,责任的提升与专业经验能力的欠缺带来了不小压力,以至于费劲心力想要处处做到最好,害怕让错误和失败临头。然而,最后往往事与愿违,苦闷不已。好在周围师长的引导,学生的支持,才让我重拾了试错的勇气,把预设的答案从PPT上删除,根据学生回答生成他们的“学习板书";当学生答问困难时不再僵持不下,以“阶梯式提问”加以引导,或以同伴互相启发,举一反三;当学生有质疑,便加鼓励,与之讨论,课后继续深思,再与全班认真反馈......这些大抵是每个教师从青涩到成熟的必经之路,而曾经尴尬无措和之后反思改变则弥足珍贵,诚如作者“养成不断在试错中重建的教学习惯”的理念,我们便也在这条教育之路上一遍遍地以实践重构教学方式、增强应变能力,努力实现愈来愈好的自我。

  张文玉老师:作为教师,要发展自己的课堂,就要不断提升自己,多读书、做教研、做反思写作。李政涛教授提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至少需要具备六项新基本功:立德树人、研究、融合、协同、评价、数字化。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chat GPT的时代,教师要绝处逢生,需要重塑或强化教育本领,才能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韩宝娟老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在教学中,要思考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而学生在哪些实践活动中又可以强化这些知识,使学生明白我们学习的知识是从生活中来,但又要回到生活中去。

  李乐老师:《活在课堂》第七辑让我深受启发。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课堂的活力和魅力。作者强调了课堂互动与创新的重要性,提倡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合作式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学生内心火焰的过程。未来,我将努力将书中的理念融入我的教学实践中,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张凯娜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而不能是传授者。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关注学生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学生的学习作为自己的学习,与学生共同探究、发现、创新,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反思、总结、提高。教师要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范例,引领学生探究、发现、创新。教师要走出“教为中心”的课堂,走向“学为中心”的课堂,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自主、探究、发现、创新的学习环境。

  卜玉娟老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感与满足感。课堂教学评价要做到精细化,对评价结果的应用要从 “胁迫”走向“引导”,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可以使用各种文件夹展示学生的进步和努力,对学生实施增量评价。教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我们要尊重脑科学的发展规律,从尊重和引导出发做好教育。学生不会和犯错是正常的,老师要要通过制定可遵循、可模仿、可评价、可促进提升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行有耐心的指导、不厌其烦的指导,直到学生真正学会。

  王宗月老师: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团结的整体。他们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分享见解,彼此之间的思维碰撞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和创意。这种合作会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团结合作,他们才能走得更远。

  刘源津老师:我们在学习优秀案例时,应该总结课程方法,关注成效如何。而不能生搬硬套。教法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我们很容易在学习和借鉴中迷失方向。先学理念再去选择方法,课堂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爱不是口头说一说,奖励发一发。爱不爱孩子心里最清楚。只有了解孩子,认真负责,孩子们才会真正融入课堂,热爱你的学科。

  盖金芳老师:《活在课堂里》让我体会到,优秀的教育不是单纯地将教材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通过互动交流激发潜能,如何在面对问题时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解决。书中提倡的教学方式充满了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对生命独特性的珍视,主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鼓励他们敞开心扉,在课堂这个舞台上自由绽放。

  周艳艳老师: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在广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亦是卓越思维能力的体现。卓越思维能力的实质与核心是科学思维。这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以科学思维为核心的卓越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其他国家已经有了不少前期探索和尝试。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在广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亦是卓越思维能力的体现。卓越思维能力的实质与核心是科学思维。这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以科学思维为核心的卓越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其他国家已经有了不少前期探索和尝试。

  杨宁宁老师:通过本周的阅读,在谈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去探索、实践科学的课堂”这个问题时,我认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和培养情感态度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探索和实践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撰稿:“书韵飘香”阅读共同体

  编辑:王亚宁

  审核:谭敬敬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